古琴知识

论古琴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

src=http 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80620_631faf644c0744eea075a7cc7928462c.jpeg&refer=http 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jpg

古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拥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它被无数热爱古琴文化的人们继承并发展至今。虽然,在新文化的冲击之下它也曾受到过冷落,但从它发展的大的脉络来看,无论是在先秦,封建时期,还是充斥着多元文化的近现代,都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试从古琴的特点,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概况,并结合古琴文化在当今社会传承和发展的现状进行论述。

在封建社会中,“琴、棋、书、画”向来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而古琴正位于其中之首,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着极为重要地位。古琴文化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人的音乐美学观念。伯牙、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以擅奏古琴著称。而在各种文化争相发展的现代,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热爱古琴文化的人们不断涌现,其中溥雪斋、周庆云、管平湖、查阜西等人都为古琴文化的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更为可贵的是,古琴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使得无数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为什么古琴文化传承千年而不衰呢?笔者认为,有五个重要因素。

古琴的形质

古琴整体呈扁长形,长约3尺6寸5分(约122-125厘米),宽约6寸(约20厘米),琴体厚约2寸(约6厘米)。在交通运输并不发达的古代,与筝、扬琴等相比便于携带,且当时文人雅士闲暇时多爱与友小聚,“以琴会友”是当时时兴的雅趣之一。古琴得以在历朝历代令文人雅士如此追捧,自是理所应当了。 

古琴根据造型的不同可分为:伏羲式、绿绮式、蕉叶式、落霞式、神农式、子期式、仲尼式等等。造型如此之多无疑又为它增色不少。尤其是在比较注重外观的现代,它独特的造型或许是不少人开始喜欢古琴文化的最初原因之一。

古琴的音色

古琴音色浑厚而圆润,余音较长。和同为传统乐器的古筝、琵琶等相比,相同音位的声音,古琴听起来则更为厚重,尤其是低音部分,听起来韵味更浓, 可谓绕梁三日而不绝。

古人评价古琴有“四善九德”一说,四善即:“苍、松、脆、滑”,就是说古琴的音要苍桑古朴,不躁不闹,声音听起来要自然而流畅,余音悠长而不绝,如丝般柔滑。古琴所奏的曲子一般都给人以平静舒缓无所欲求之感,“澄然秋潭,皎然月洁,湱然山涛,幽然谷应”(明代冷谦《琴声十六法》),这与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境界何其相似。

现代的人们多被各种压力或是烦恼所困。古琴音乐可以舒缓人的情绪,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又可以修身养性,在如今这个追求“养生”的时代,得到众人的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琴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一)、古琴音乐是人们真实的情感表达

《尚书》中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说法,可谓是极为精辟地概括了诗、歌、器乐和曲调之间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推论出,它们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存在的。

音乐的最初就是人们内心的情感表达,古琴曲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为明确的向人们展示了这一点。伯牙弹琴时无论是表达 “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心领神会,所以才会有“高山流水遇知音”、“摔琴谢知音”的感人故事;而相传为阮籍所作的《酒狂》,采用三拍子,运用一个主要曲调在不同高度上的变化重复,既刻画出醉酒之人迷离恍惚,步履蹒跚的神态,也倾泻出作者满腹悲愤不平之气。由此可知,古琴音乐就是将弹琴者的情感,在指尖,转化为美妙的音乐流露出来。

(二)、古琴音乐陶冶性情

汉代刘向《琴说》有:“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明代《琴书大全》),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古琴音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可以感化人使人品德高尚。如琴曲《梅花三弄》就通过对梅花芬芳耐寒的歌颂,来比喻人的高洁品质。再如清代的琴曲《鸥鹭忘机》就是根据《列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所作,意在告诫人们:“做事不可存有机心,只有忘掉了机心,才能回归于自然。”

(三)、优秀的琴人使古琴音乐更为灵动

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琴师董庭兰有着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他琴艺声望极高,在高适的《别董大》中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名句。而他的出色演奏,也为诗人李颀带来了灵感,在《听董大弹胡笳声》一诗中,对董大出色的技艺有着极为生动的描述:“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如果没有董大出色的演奏,李颀是不可能作出这首关于音乐的名诗的。

李祥霆先生是现代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在他的指下,许多古曲被予了新的生命,历史悠久的古琴曲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更有其中一部分人逐渐热爱上了古琴中所富含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就是出色琴人的魅力所在。

(四)、诗词的流行推动古琴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共三百余篇,在当时都是由琴瑟伴奏演唱的。其中也有不少地方提到了琴,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鸡鸣》中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等。

诗词盛于唐宋,当大多也是作歌而唱的。上到宫中嫔妃,下到民间歌女,都会弹琴唱曲,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古琴文化的普及。如唐代的琴歌《阳关三叠》歌词就是盛唐诗人王维所作,原诗名为《送元二使安西》,它作为一首送别歌曲被广为传唱。

古琴文化被名人所推崇

(一)、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喜好,自然会起到提倡和鼓励的作用。 唐玄宗爱乐,所以唐朝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市民百姓,他们的音乐生活都极为丰富;宋太祖赵匡胤在至道元年“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宋史·乐志》)”,以致引发了“改弦热潮”,可见当时皇帝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

(二)、文人雅士

先秦时的大儒孔子一生提倡礼乐,并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他的礼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司马迁《史记》)学琴之认真,令人叹服。司马相如则是汉代最早对琴界产生影响的文人之一,《凤求凰》、《文君曲》、《白头吟》、《长门怨》等著名琴曲都与他有着直接关联。他所用的一张名为“绿绮”的琴,也因此出名。大文豪苏轼不仅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同时也在琴学方面具有极深的修养。他为多首琴曲填词,较为著名的有《阳关曲》和《醉翁吟》。琴、曲的共同创作,既增进了文人和琴人之间的友谊,也使得创作出来的琴曲质量上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琴文化的发展。

“琴”一词也经常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作中。传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中就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说明在当时弹琴是件有品位并且被多数人所喜爱的事;王维的《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更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还有“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白居易);“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相思怨》李季兰)。这些诗作虽历经风霜,但仍然流传至今,可见在当时是极受百姓欢迎的,诗受欢迎了,琴自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喜欢。

现代媒体对古琴文化的传播

最近几年掀起了一股古琴文化热潮,笔者认为这与现代的媒体的传播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宫廷剧越来越流行,其中被嫔妃们用来吸引皇帝的目光或是抒发相思之苦的琴歌或琴曲的演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极富诗意的画面和圆润流畅的音乐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人因此开始认真搜集一些关于古琴文化的介绍,欣赏古琴的音频和视频,慢慢的喜爱上了这种古老的艺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认识、学习古琴文化,于是古琴文化在现代又迎来了它的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

结语

如今,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已经开始渗入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受到越来越多国家人民的欢迎,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被越来越多地外国朋友所认知。同时,在国内,党中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得到了认真贯彻,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也不断开展。古琴文化这一重要内容受到重视,一些城市成立了古琴研究会、琴社等古琴活动中心,年轻的琴家们逐渐成长起来。古琴这一拥有几千年悠久传统的古老艺术,在新时代,必将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而古琴文化,也必将保持它经久不衰的魅力,一代一代地被人们传承下去,并在未来绽放出新的光彩。

本文来至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联系我们

13823142866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chawuzha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
0.213148s